中国历史悠久,传统文化底蕴深厚。在诸多文化分支中,丧葬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。古人极为重视丧葬之事,由此衍生出丰富繁杂的规矩与习俗。其中,为逝者穿寿衣,便是丧葬流程里极为关键的一环。
当人去世后,首要步骤是为其净身,随后穿上寿衣。值得留意的是,为老人提前准备寿衣,是传统丧葬文化的重要内容。虽有人会误解这一行为,但在传统观念里,老人生前准备寿衣,饱含着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美好祈愿。
中国地域辽阔,各地穿寿衣的规矩存在差异。以闽南地区为例,在为老人正式穿寿衣前,亲属会象征性地试穿一下。穿寿衣并非随意为之,寿衣件数有着严格规定,一般为奇数,且上衣和裤子数量相差两件。常见的搭配有上衣七件、裤子五件 ,最多可穿十一件上衣、九条裤子。通常情况下,逝者年龄越大,所穿寿衣件数越多,以此象征有福有寿。
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穿法,有着科学层面的考量。在古代,人死后不会立即下葬,往往要在家中停放数日,逝者年龄越大,停放时间越久,有的地方甚至会停放数年。尸体停放时间过长会腐烂并渗出液体,多穿寿衣,能够防止液体渗漏。同时,人们还会在棺材中放置草木灰等吸水性物质,辅助吸收液体。
在选择寿衣时,也有不少禁忌。寿衣不能使用动物皮毛和绸缎制作。在古人的观念里,人有来世,若用动物皮毛制作寿衣,逝者来世可能会转世为兽类。而绸缎的 “缎” 与 “断” 同音,有 “断子” 的谐音忌讳,因此也不会被选用。此外,寿衣上原本使用纽扣的地方,都会改用带子代替,取“带子”谐音“带来子嗣”,寓意人丁兴旺。
还有一点不可忽视,穿寿衣时,无论如何不能让逝者的手露在外面,这一规矩传承至今,承载着特定的文化意义与情感寄托。
若您欲了解墓园详细信息,可拨打 24 小时官方咨询热线 024 - 66687779 提前预约咨询。